什么是敬畏之心,敬畏之心应该是指一个人对他人、法纪和职业,以及自然和社会规律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。敬畏之心具有自省与自律作用,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,对于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促进作用。笔者认为,有必要教育学生常怀敬畏之心。
一、敬畏《中学生守则》和《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》
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:“有两种东西,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持久,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,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,另一个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令。”《守则》和《规范》的颁布实施,是对中学生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养成最基本的要求,让学生明白哪些事确实不能做,从而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“敬畏”之心。
二、教育学生敬畏法规纪律
法规纪律既是对个人的约束,又是对个人的保护,法纪之于人,正如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与汽车,虽然它不时要我们停车等候,但保证了道路畅通和我们的安全。一个人如果无视法纪,就如在十字路口无视红绿灯行车,则容易犯错出事,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正因为如此,所以,我们必须敬畏法纪,自觉遵守,而不要让它来伤害自己,对学生中不守法纪现象,要加强教育,严格要求,甚至要予以适当处罚,而不能听之任之,否则,便会纵容学生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,从而影响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将来的人生道路。
三、教育学生敬畏教师
“师者,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作为教师,其学识和水平包括道德品质和人生阅历都比学生丰富,教师的职业道德最核心的内容就是“爱学生”,帮助学生成长与进步是其天职,因此,教师值得学生敬重。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,亦或是帮助其矫正其不良品行,或者是化解其思想中的困惑,对于学生来讲,都值得信赖。当然,作为教师,也要从“爱学生”出发,为人师表,垂范师德,兢兢业业,一丝不苟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,让自己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值得学生学习效仿。另外,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,教师不仅要“严”,而且要有热心和耐心,这样,学生也才会“敬畏”教师。
四、敬畏他人
俗话讲,一个篱笆三个桩,一个好汉三个帮。同学有缘才相聚,两、三年后各奔西东,要珍惜缘分和友谊,不管是同班同学还是其他同学,要友好相处,即使有些生活、工作、学习上的矛盾,也要心存敬畏,不要恶言伤人,也不要斗力逞强,更不要日后寻机报复,而要相互体谅和谦让,要以“怕”伤了双方的感情来自觉约束自己在矛盾产生后的言行,如若有一时想不通或咽不下这口气的时候,也要以“忍一时风平浪静,退一步海阔天空”的心态来对待,也可以将有关情况向老师或学校反映,请求老师出面解决。而对于自己的父母、兄弟姐妹等亲人,也要怀有“敬畏”之心,讲求和奉行家庭美德。对于邻里和同事,则要和睦相处,敬重他们。
五、敬畏自然
人类是自然之子,人类生存离不开大自然,人类在利用自然,改造自然的同时,要与自然和谐相处,更要懂得可持续发展。因此,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,不乱丢废弃物品,对能反复利用的东西就要多次使用,对可能造成影响生态和环境的行为应避免,敬畏大自然,是中国学生良好品德中的重要内容。
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,我们有必要教育他们要常怀敬畏之心,学会自省和自我约束。只有这样,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,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才会变成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