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就像考试一样,合格的父母也有一 定标准可言”,谈及家庭教育问题,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表示,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非常关键,但有些家长并未达到合格标准,尤其有以下几种行为,更应该注意。
过度关注。过于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,比如,因孩子考试成绩偶然下降、家长群点名而焦虑。其实,孩子成长阶段需要自己的生活和心理空间,过度关注是家长焦虑的一种表现,不要将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。
特殊照顾。很多家庭,对孩子可谓各种“特殊照顾”,吃饭吃“独食”,好吃的全留给孩子;大人的生日可以不过,孩子的生日大操大办;三四岁还喂饭,五六岁不要求做家务……这样长时间“偏袒”、大包大揽,孩子会逐渐养成自私、没有同情心的性格。
袒护错误。有些父母过于崇尚“表扬教育法”,对孩子的培养是万事皆表扬。虽说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上进心,但孩子犯错时,总以年龄小、不懂事等为由轻易原谅孩子,甚至袒护,这会使孩子变得没有是非观念、性格扭曲和不愿听取他人的建议批评。
轻易满足无理要求。很多家庭尽全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,尽可能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,把孩子伺候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。父母这种无节制的爱,会对孩子成长造成危害。比如,不合理的需求越来越多;得到的太容易,不懂得珍惜;愿望实现成本太低,不懂得感恩;变得自私、骄纵;只懂索取,不懂付出等。面对孩子总提无理要求,父母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拒绝。
以自己的标准给孩子定目标。大部分父母习惯为孩子的生活做规划,从胎教到上学,直至工作结婚,每个关键时点都在“出谋划策”。为让孩子少走弯路,以自己的经验和标准设定了很多目标。但实际上,孩子不会按大人设计的从目标中获得行动力,反而会产生畏难甚至抵触心理。过高目标下,孩子很难正确看待每次挑战,逐渐丧失掉自信心。
把物质刺 激当奖励。不少家长喜欢通过物质奖励让孩子喜欢学习,然而这种方式要“有度”。过于强调物质刺 激,会让孩子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高,一旦停止,就会感到不满,大吵大闹,同时失去学习动力。更重要的是,过度的物质奖励对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非常不利,容易产生攀比心理。相较物质奖励,家长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。
对孩子的困惑较少问津。孩子遇到困扰,表露出“想要寻求帮助”的意愿时,不少父母会觉得矫情,批评孩子不把心思用在学习上,选择视而不见。这样做的潜在结果是,孩子认为父母不值得信任,逐渐封闭内心。父母要珍视孩子传递“求救”信号的机会,积极应对。多了解一些心理健康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;同时,用心陪伴、接纳孩子,当孩子遇到困难,最有力武器就是父母的支持与理解。
常在孩子面前吵架。有些脾气不好的父母,遇到小事就会大吵大闹,甚至大打出手,完全不避讳孩子。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,孩子会变得胆小、自卑、没有安全感。脾气也会变得暴躁,遇事采用暴力解决问题。另外,还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婚恋观。所以,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,即便迫不得已,也要及时补救,多安慰孩子。